发布时间:2024-11-02 03:18:34 来源: sp20241102
中新网 上海12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古代人群经历了怎样的起源、迁徙和融合、形成的过程?这个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明辉副研究员认为,人骨考古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人群间的迁徙与融合,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生物学基础。之后历经夏商周时期大规模迁徙、交流与融合,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人群的基因和体质形态基本稳定,推动形成并确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明辉副研究员发表《中国古代人类的起源、迁徙与融合》主题演讲。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12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举行,王明辉在论坛上发表《中国古代人类的起源、迁徙与融合》主题演讲并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在奠定中华文明的生物学基础之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古代人群开始出现南北分化现象;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古代人群南北分化进一步加剧,并出现融合和互动。夏商周时期尤其是东周时期,人群间大规模的频繁迁徙与融合使得中国古代人群的基因重组、体质形态发生改变,实现了现代中国人群的基本定型。
系列研究实证中国现代人起源的连续性
王明辉介绍说,关于晚期智人的起源问题,学界存在单一地区起源论、多地区起源论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吴新智院士参与提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化假说,并提出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多年来,中国古人类学家发表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实证中国现代人起源的连续性。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中国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上呈现出系统性明确的在时序上连续性的形态特征,包括面部在水平方向扁平、上门齿呈铲形等;中国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为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过渡提供了证据;中国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出自非洲说”设定“早期现代人群”到达中国地区的时间节点;古DNA研究表明,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将东亚现生本土人群的直系祖先追溯到4万年前的北京“田园洞人”。
其中,中国学者发现距今12万-8万年的“道县人”化石,提供了迄今最早现代类型人类在华南地区出现的化石证据。而根据现有化石证据,最早现代类型人类在西亚和欧洲出现的时间在4.5万-5万年前,从而证明人类在东亚大陆出现时间比欧洲和西亚要早至少3.5万-7.5万年,这项发现对于探讨现代人在欧亚地区的出现和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强化了中国本土人群连续演化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群新石器中晚期加速分化融合
王明辉指出,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古代人群南北分化进一步加剧,并出现融合和互动。内蒙古兴隆洼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人骨考古学研究发现,公元前7000-5000年,不同地区考古学文化不同的人群颅面形态已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群间的迁徙与融合加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生物学基础。根据对目前已发现的古代人骨初步研究结果,可将东北亚大陆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古代居民划分为7个基本的古代人种类型,其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黄河、西辽河、黑龙江三个主要流域的古代人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区别,西辽河最早的古DNA数据位于黑龙江流域古代人群和黄河流域古代人群的中间,其中红山文化人群受到了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古代人群共同的遗传影响。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现代中国人群基本定型
王明辉表示,夏商周时期尤其是东周时期,人群间大规模的频繁迁徙与融合使得中国古代人群的基因重组、体质形态发生改变。
二里头时期,二里头遗址人群来源比较多元,约有30%左右属于外来移民,多数人的体质特征属于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主体的体质类型“古中原类型”;初步的古DNA研究显示,二里头人群与东亚人群非常接近,与现代山西、河南、山东汉族等黄河中下游地区人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商时期,偃师商城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主体属于“古中原类型”,这种体质特征的人群在史前至汉代一直是中原地区古代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古代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殷墟中小型墓葬绝大多数人骨颅面形态特征上颇为一致,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
人骨考古学研究表明,先周人群与晋南有密切关系,同时与陕北地区人群关系也较近。在东北地区,夏家店上层人群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和游牧人群的混合。
春秋战国时期,人骨考古学研究表明,楚国贵族与当地人口的体质特征不同,可能是在分封后从中原迁来,这种大规模移民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繁荣,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奠定基础。
山西上马墓地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群的体质类型主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接近,但也包括某些北方或南方蒙古人种因素,显示该人群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前期居民在体质上存在延续的关系,但可能已融合某些来自北方地区居民及少量南方移民的遗传基因。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古人骨资料基本体质特征显示,其以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为主,同时不同地区兼有北亚、南亚等体质特征因素,现代中国人群的基因类型和体质特征格局由此基本确立。
中国古代人群与西方人群有交流但非主流
王明辉总结指出,经过几代中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证明,中国历史包含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针对中国先秦时期人骨标本开展人骨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国大陆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他强调,对人类化石和人类骨骼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人群体质特征上的连续性及其发展序列比较清楚,所呈现的差异基本是单一蒙古人种下的地域性人种差异,中国古代人群与西方人群有过交流但不是主流,因此,中国古代人群的体质发展过程,遵循着一种连续进化兼具融合的模式,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类学基础。(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