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8:53:59 来源: sp20241109
图为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海报。 于 洲供图
近年来,一边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一边锤炼以新技术讲故事的能力,中国动画原创水平显著提升,风格独具的“新画风”赢得各年龄段观众喜爱。怎样进一步开拓思路、乘势而起,推动中国动画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约请从业者、研究者分享经验与心得。
——编 者
数字时代也需要工匠精神
于 洲
动画是发展逾百年的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媒介的发展,动画产业呈现出崭新活力和巨大潜力,成为科技含量高、面向青少年和未来、具有国际化传播潜力的重要领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动画从传统的手绘阶段发展到计算机动画阶段。计算机动画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和通用计算机技术,为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作为动画制作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计算机动画技术为高品质动画作品提供了保证。原创作品中的角色和场景作为数字资产,与虚拟现实、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新兴技术天然契合,成为新型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成果。
动画陪伴着少年儿童成长,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近年来,《白蛇:缘起》《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动画电影,深受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各年龄段观众喜爱。在动画创作领域,目前活跃在一线的主要是年轻人,创作《长安三万里》的动画团队超过36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2023年全球最有价值的50个IP中,源自动画的有近一半,其余多来自漫画和游戏。相较于真人影视作品,无论是故事还是角色形象,动画更容易跨越地域和文化,打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观众。2018年《猫与桃花源》完成了英、法、德、俄、波兰、西班牙等多语种配音,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2021年12月,《白蛇2:青蛇劫起》以10种语言配音在流媒体平台全球上线,上线一周跃居全球播放量第三位,并在全球播放量前十榜保持了3周。3周内,该片播放总时长超过2000万小时,海外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
过去30年,我们看到国际动画电影的长足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版权价值;过去10年,中国动画电影行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和广阔前景。影院大银幕曾一度被认为会被其他视听形式所取代,事实证明,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都继续受到观众喜爱,而且拥有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经过实践,我们不断总结动画电影取得成功的各方面要素。比如,打动人心的故事、令人喜爱和难忘的角色、可信的世界架构。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实现它——做出成功的动画作品?
首先要善于找到有想象力的故事主题。动画电影是一种集大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故事类型可以丰富多样。与真人电影相比,动画电影更具想象空间和表现力,比如《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段落令观众心潮澎湃,叹为观止。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观众在领略和熟悉了国外各类电影之后,中华文化之美已经成为更受青睐的主流审美和重要价值依托。5000多年中华文明是动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动画创作者主动承担的历史使命。
动画角色要能吸引和打动观众,和当下观众产生精神共鸣。比如李白和高适,虽然是盛唐诗人,但他们少年之壮志凌云、壮年之豪迈乐观、晚年之开怀豁达,以及跨越几十年的真挚情谊,令各年龄段观众产生深深共鸣。《白蛇2:青蛇劫起》中的故事发生在宋代,但主角小青的身份和经历,恰如当下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创作者的构思与观众的心思产生了碰撞和默契。如果角色由真人演员来饰演,观众需要克服“明星滤镜”才能代入角色,动画角色则更容易和观众拉近距离,打造出孙悟空那样长久陪伴观众的经典IP。
近年来,中国电影整体制作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当下中国一流动画的制作水平与全球顶尖动画电影已品质相当,并且发展出中国独有的艺术风格,国风动画已经成为观众喜爱、创作者不断探索的艺术方向。如果说最初的美术电影是传统手艺和工匠精神的结合,当下计算机动画电影则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工业化的协作,需要对中国视听美学的深度开掘和创造性再现,需要对新技术的及时吸纳和创新应用。当代文化生活正在越来越“线上化”,观众看电影却依然保留着线下娱乐和社交的仪式感。置身影院,观众感受的是流光溢彩、视觉盛宴,也是天下胜景、古今奇观,是久违的感动和心灵的放飞。
(作者为追光动画总裁)
进一步丰富动画题材和类型
马晓炎
最近,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创下历届动漫节规模新高;动画电影《熊出没·逆转时空》票房突破20亿元大关,“熊出没”IP凭借10部大银幕作品,成功实现从低幼向电视动画到合家欢动画电影的延伸;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带动西安旅游增长,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擦亮东坡故里四川眉山的城市名片,热门动画衍生的图书、文具、文创、服饰等释放长尾效应……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动画热度与日俱增。在持续迭代的技术驱动下,凭借多样化的艺术表达,中国动画日益受到观众和市场欢迎,规模不断扩大,精品意识显著增强。而且,经由知识产权的开发运营,借助动画特效和动画技术的广泛应用,动画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效应增强,成为文化新业态极具活力的构成部分,其跨媒介、跨行业、跨产业价值递增的特点不断凸显。
从新业态的视角观察中国动画,思考动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开掘源头活水,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动画内容。题材覆盖面与原创能力是动画产业发展的基石,内容供给端差异化发展、细分市场、进一步丰富动画题材和类型等,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多元题材拥抱全年龄段受众,让动画跨圈层传播。动画早已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属,其受众年轻、基数大,这些年来更是向全龄化、合家欢的定位靠拢。受众变化带来定位变化,定位变化带来内容变化,这种连锁反应最终落在题材的扩大和丰富上。在银幕刮起动画中国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古建筑上的屋脊兽为灵感来源的《如福侍卫队》,打造运河精灵形象的《大运河奇缘》,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形象、美学、精神在动画世界里大放异彩。《李林克的小馆儿》以热腾腾的烟火气反映时代变迁,《家有灶君》让厨神小灶君见证平凡人家的日常生活,现实题材更加打动人心。《三体》《吞噬星空》《重器2069》等科幻作品也让人眼前一亮,科幻题材在虚拟现实、8K影像与云渲染等新技术赋能下势头强劲。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在对接当代审美需求的过程中,自觉走出固有的题材舒适区,加强国风美学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借鉴其他类型影视艺术的创作经验,寻求契合当下观众精神需求又能发挥动画优长的题材空间。
从当下视听消费习惯出发,寻找动画类型的突破口。快节奏生活、碎片化时间和网络社交,重塑着今天人们的视听习惯,短小、有趣、自带社交属性和陪伴功能的视听产品受到欢迎。这些年,动画艺术在电视动画和动画电影之外,也在网络剧集、网络电影、单元动画剧和短剧上不断发力,诞生了不少新颖之作。如由不同导演执导的8部短片组成的《中国奇谭》,集合10余支创作团队打造的《胶囊计划》,都是网络上评分较高的动画短片集。动画创作技术含量高,制作工序复杂,短片集形式可降低难度,发挥不同团队的创意特色和技术优势,机制灵活、形态多元,对不同风格探索有较大包容度。像《薇薇猫的日常》《怪兽小馆》等每集几分钟的短剧类动画,也以活泼的画面和明快的节奏丰富着人们的视听选择,受到青年创作者青睐。
数字时代动画成为基础性影像技术,推动着题材和类型边界的不断开拓。动画艺术发展高度依赖技术进步,水墨、剪纸、木偶、黏土等传统美术电影和新型计算机动画在数字时代实现了融合再造。而今,动画与影视、网络综艺、游戏、虚拟直播等影像形式之间的技术边界被打破。许多真人电影大量采用动画特效,运用动作捕捉、实时渲染等动画技术;在视频和直播行业,更是有不少主播借助动画技术,以虚拟形象的形式与观众互动交流。动画作为视频创作的一种基础性技术,正在帮助不同行业构建“视听世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突破,动画的制作方式、呈现形式、视听体验将迎来变革,势必推动题材和类型进一步丰富。
在融入新场景、新体验、新消费中,延伸动画题材类型的触角。“影视+文旅”蓬勃发展的今天,动画IP正成为连接城市形象、文旅消费等多种场景的生产要素,赋能地方文旅及经济发展。华强方特将“熊出没”IP与主题公园融合,衍生出酒店、文创产品,带来运营收入的连续增长。《动车侠·未来高铁城》在变形机甲动画中,融入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和“动车小镇”青岛城阳的民俗风情,带动当地的工业旅游热。四川宜宾的《少年英雄小哪吒》、深圳甘坑的《小凉帽》、山东平度的《节气小精灵》都是与地方文旅相结合的动画作品,激发了动画的创意灵感,也成为发展城乡文旅的创新手段。
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动画来说,优质内容永远是源头活水。当前,动画创作在题材类型上还存在路径依赖、跟风创作、同质化等问题,在把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讲给世界的跨文化创作上还有提升空间,亟待形成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科技赋能、项目孵化的合力。进一步精耕细作,激发新业态的生机活力,相信中国动画定能再攀高峰。
版式设计:张芳曼、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