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智慧

发布时间:2024-06-15 17:01:33 来源: sp20240615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第 13 版)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为各方坚守合作初心,牢记发展使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凝聚了信心和力量,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史学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古丝绸之路研究,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智慧。今天学术版刊发的4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  者

宏观微观兼顾 中外并重 古今贯通

探索和完善古丝绸之路研究路径(学术圆桌)

杨巨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所说的古丝绸之路,是指联系古代中国和中亚、印度以至地中海地区的交通体系,由三条主要路线构成,即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中亚、西欧的考古发掘证实,欧亚草原地带在秦汉以前就有丝绸的传输。绿洲丝绸之路始于张骞通西域,这是中国与河西走廊以西的大西域地区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与当时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接触交流时代的开始。在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同步发展。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它不仅是通商易货之路,更是知识交流之路、友谊之路,这与历史上中国历代王朝客观上担当了交流主体进而促进和保障千年丝路延绵不绝密切相关。

相较古代中国在推动古丝绸之路发展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有不足:一是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比较缺乏,研究主要以丝路遗物遗迹和文献考据为主;二是注重境内的考古发现,对国外丝路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利用不足,文献解读能力和研究基础有待提高;三是关于沿线文明古国对于丝路文明形成和东西方文明交流贡献的研究有待深入。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如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古丝绸之路的研究路径、建立中国特色的古丝绸之路研究体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

在研究视角方面需要宏观微观兼顾。在历史研究中,宏观综合性研究是建立在微观研究基础上的。万里丝路,千年沧桑。深化古丝绸之路研究,既要有注重整体的国际视野,也要有研究细节和个案的绣花功夫。一方面,宏观研究要为微观研究提供合理的定位。要加强古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的整体研究,将其纳入地区史、中外文明交流史、世界史等框架中,深入探究古丝绸之路在推动地区文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微观研究要为宏观研究拓宽和夯实历史细节的基础。在细节和个案研究中,要有意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中外文明交流互动的宏大视野下进行定位定性,对新发现的文本、铭文、遗址、遗物、艺术品等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做好探微研究,对古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和延续,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等做好深入的个案研究。

在材料运用方面需要中外并重。古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及相关海域,经过各古老文明地区。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地区及其文明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它们通过古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的关系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又要高度重视域外古文献、考古新发现。要对境内的文化遗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比如对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民族融合的研究,对器物、艺术演化的研究,都可以继续深入推进。在域外材料方面,目前对于古丝绸之路上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尚相对薄弱,需要利用好当地大量出土的钱币、城市遗址、寺庙遗迹、墓葬、碑铭等实物,对文献记载比较模糊或阙如的国家和地区文明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力求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这对于弥补我国在中亚、西亚古代文明研究中的不足,改变重本土、疏域外的研究现状,建立以本土资源为基础的多方位研究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在经世致用方面需要古今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当今时代的合作共赢中发掘力量,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开创共同发展的光明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在古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上,不论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丝绸之路,中国既是发轫的起点,也是回归的终点。同时,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丝路文明的创造者。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国在丝路文明互动交流、互惠互利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将相关研究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史学智慧、贡献学术力量。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

持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史研究(学术圆桌)

王永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文明。”人类文明的交往得益于交通路线的开辟与交通网络的形成。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回望历史,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交融新时期。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可见,古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也是一部中外文明互鉴与融通的交流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为亚欧大陆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思想观念大碰撞、多元文化大交融作出巨大贡献”。互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农耕与草原、人类与自然等领域的互动几乎无处不在。此外,如族群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国家的兴衰、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有许多都是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互动带来的结果。在诸多互动中,非常重要的是古丝绸之路两端文明的交流。深化古丝绸之路研究,既要深刻认识世界其他文明通过古丝绸之路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也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通过古丝绸之路对于世界其他文明发展的贡献。

深刻认识世界其他文明通过古丝绸之路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中华文明是独立起源的,但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古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外来文化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形成了胡汉交融的生动局面,丰富了中华文化。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木、珠宝香料和精美工艺品等纷纷进入中国,此外还有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工艺制造、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中国古代也都曾受益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宗教。古代欧亚大陆上流行的大多数宗教都曾传入过中国,既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也包括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改造,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华文明虽然通过古丝绸之路广泛吸收过外来文化,但并非盲目地全盘接纳,而是采撷其英华,再经过一番精心改造与融合的过程,使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中华文化。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总是能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通过古丝绸之路对于世界其他文明发展的贡献。古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中外交流出现了高潮。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代表的中国物品纷纷西传,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在中国销往域外的众多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丝绸。瓷器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海上交通线,就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唐宋时期的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形成了茶马互市,茶叶既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洲腹地,又在西南地区形成了以“茶马古道”为主的庞大交通网。除了物品大量西传,中国的知识、思想、技术也通过古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并引发了观念创新,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彰显了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

拓展丝路考古研究深度和广度(学术圆桌)

王建新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10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成果丰硕,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深入展开。面向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新发展,需要把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等的研究推向深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断拓展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深度和广度。

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促进了欧亚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相关区域的发展与繁荣。古丝绸之路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丝绸之路的概念就是西方学者在19世纪提出来的。100多年来,西方学术界对古丝绸之路地理、历史和考古的研究持续不断,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在这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20世纪上半叶,以黄文弼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开始进行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在甘肃、新疆等地区开展了持续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学者的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主要以国内为重点,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拓展。

文明交流是双向的,古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东方和西方文明交往互动的大通道,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能只有西方视角,还必须有东方视角。只有这样,人们对古丝绸之路的认识才是真实全面的。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走出国门,在中亚、西亚、南亚、北亚、非洲等地区开展了古丝绸之路的沙漠绿洲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考古研究工作。10年来,中国在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施33项联合考古工作,取得古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进展和突破,发出了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中国声音。

面向未来,不断拓展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深度和广度,要依托中国古代文献2000多年来对古丝绸之路历史连续不断的记载,认真做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联合考古工作,真正用中国话语阐释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我们的古丝绸之路研究要有明确的学术目标,在全面了解已有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锚定古丝绸之路历史及其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课题,关注共建“一带一路”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坚持不懈的考古工作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取得能够填补研究空白、纠正偏见和谬误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二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开展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需要源源不断培养一大批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工作能力、能够掌握多国语言、能够深入研究和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历史和现状的专家学者。这支队伍既要能“读万卷书”,全面收集和了解古丝绸之路研究的已有资料和成果;也要能“行万里路”,走出国门,深入了解共建国家的资源与环境、历史与现状,向世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三要加强交流合作。古丝绸之路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拓展丝路考古研究深度和广度,需要同共建国家加强交流合作。比如,在联合考古中坚持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共享,形成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夯实长远合作的基础;对古丝绸之路各条路线的遗产构成和分布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负责任的态度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分享我国大遗址考古、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促进和协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做好遗产保护工作。

(作者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传承弘扬丝路精神

更好探究古代丝路文明(学术圆桌)

傅益东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让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及其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与经济交流、文化交往等问题,一直是史学研究高度关注的课题。当前,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深化古丝绸之路研究,探究古代丝路文明。

关于古丝绸之路的研究,在中西交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古丝绸之路文献材料搜集整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与古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地理、语言、宗教、文字、考古、艺术等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推进古丝绸之路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东西方文明交流融汇的历史,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推动用中国话语阐释古丝绸之路历史。

和平合作是基本前提。古丝绸之路之所以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和平合作的政治环境是基本前提。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和地区广大人民彼此和平合作的愿望始终是主流。我国汉、唐、元时期强大的实力及其影响,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通行提供了安全的环境,进而促进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回顾千年古丝绸之路发展史,中华文明始终以和为贵,秉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与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维系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外交关系,让古丝绸之路成为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济的文明之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古丝绸之路研究中总结好和平合作的经验,促进今天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和平合作的政治环境中夯实交流基础、筑牢交往根基。

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古丝绸之路上的各国之所以能够共同创造辉煌历史,开放包容理念提供了重要支撑。据《后汉书》记载,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之后,东汉初年的古丝绸之路上出现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华局面。此后,古丝绸之路咽喉之地敦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瑰宝。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展现出兼收并蓄的博大气象,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胸怀,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往,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进而和睦共处、和谐共生。古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当代东西方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提供了深刻启示。

互学互鉴是活力源泉。古丝绸之路交流史就是一部各国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这种互动过程为丝绸之路成为文化交流、文明融汇的大通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甘肃省敦煌市的悬泉置遗址是体现两汉时期古丝绸之路繁荣面貌的重要标志,悬泉汉简中保留的古代文献是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的典型例子。这里出土的汉简《浮屠简》说明了佛教的东传过程;而《论语》《孝经》等残片的发现,则为汉文化西传提供了有力证据。此外,在两汉时期,先进的钢铁冶铸技术沿古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西方各国。在其后的交往交流中,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沿着古丝绸之路相继西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们要总结好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互学互鉴的历史经验,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互利共赢是深层动因。古丝绸之路汇聚了各国的资源与人员,成为商贸往来、利益交汇的经济动脉,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互利共赢理念成为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商贸繁荣的深层动因。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也展示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南宋绍兴年间,泉州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国家全部财政收入的5%。在这条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大动脉上,东西方商品、资源等交流共享,使各国呈现出商贸繁荣、经济进步的发展面貌。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丝绸之路发展史中互利共赢这个深层次动因,让今天的共建国家更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1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人才市场--中国创业投资网(www.wineast.com)
招聘职位展示 | 今日最新招聘 | 人才库 | 发布招聘 | 发布求职 | 马上登陆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查询 企业招聘 人才求职 
 
更多招聘...
  招 聘 职 位 公 司 名 称 工作地点 招聘人数 月 薪
澳大利亚羊毛加工厂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面议
澳大利亚汽车工厂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大洋洲国家 50人 22000元
澳大利亚水果采摘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吉林 50人 22000元
澳大利亚手机组装厂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大洋洲国家 50人 25000元
悉尼大型国际俱乐部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大洋洲国家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第一大钢铁厂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护林员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玩具厂缝纫工招聘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美容会所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农研所招工(蔬菜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服装厂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江苏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康复中心招工(按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干洗店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环境美化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吉林 50人 22000元
澳大利亚酒店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乳制品加工厂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畜牧场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大洋洲国家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注塑厂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面议
澳大利亚农场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河南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建筑公司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皮制加工厂招聘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天津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啤酒厂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山东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肉食加工厂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江苏 50人 25000元
澳大利亚铁矿招工 东恒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江苏 50人 25000元
业务员/业务代表 西安瑞银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 8人 面议
 
· 喻先生 先生 英语
· 关先生 先生 机械自动
· 张先生 先生 医学
· 王先生 先生 工业与民
· 李女士 女士 税务
· 全先生 先生 影视编辑
· 旷先生 先生 市场营销
· 火先生 先生 经济管理
· 白先生 先生 asd
· 朱先生 先生 计算机科
 
  最新培训



 投资市场 |  商业机会超市管理 |  创业板市场  | 连锁加盟 | 文章专题 欢迎各类合法网站申请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会员助手 - 网站地图 - 广告业务 - 查看日历 - 邮编区号查询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C)  中国创业投资网 版权所有  E-mail:wineast@wineast.com